一、夫妻共同债务的三大“雷区”
1. 共同签字的债务:最直接的“共债共签”
如果夫妻两人一起在借条、贷款合同上签字,那这笔钱妥妥属于共同债务。比如买房时夫妻一起签的房贷、装修时共同借的装修款,离婚后都得一起还。
提醒:大额借款时,债权人(比如银行)通常要求双方签字,就是为了避免后续扯皮。
2. 日常生活的“隐形债”:买菜钱vs买奢侈品
夫妻一方为家庭日常生活开销(比如买菜、交水电费、孩子学费)借的钱,也算共同债务。但要注意!如果一方借钱买奢侈品、包养小三,另一方不知情且没受益,这钱就不需要共同承担。
3. 一方借款用于“共同经营”:公司负债算谁的?
如果一方以个人名义借钱用于夫妻共同经营的项目(比如开夫妻店、或者用于家庭生活),另一方即使没签字,也可能需要一起还钱。难点:如何证明“共同经营”?比如,一方借钱开公司,另一方没参与管理,但公司盈利用于家庭开支,法院可能认定这是共同债务。
二、离婚时如何避免“被负债”?
1. 防坑指南:签字需谨慎!
• 大额借款(比如超过家庭月收入3倍),务必让配偶知情并签字。
• 借款时明确用途(比如写借条:“此借款用于夫妻共同购房”)。
• 保留证据:大额转账记录、聊天记录、共同消费的凭证。
2. 警惕“假债务”:离婚前突然冒出的借条?
对方可能在离婚前虚构债务,比如伪造借条或与亲友串通借款。
应对:要求对方证明借款真实用途(比如转账记录、消费凭证);
若怀疑虚构,可申请笔迹鉴定或调查资金流向。
3. 特殊情形:赌债、毒债不算数!
如果一方借钱用于赌博、吸毒等非法活动,另一方无需承担。注意:债权人需证明借款用途,否则债务无效。
三、法律如何保护“不知情者”?
1. 举证责任:谁主张,谁举证
债权人想让没签字的配偶还钱,必须证明:
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(比如孩子教育、家庭医疗等用于家庭方面的合理支出);
配偶事后追认(比如聊天记录承认债务)。
2. “被负债”自救指南
• 若配偶偷偷借钱,你完全不知情且未受益,及时向法院声明;
• 提供证据证明借款未用于家庭生活(比如分居证明、经济独立证明);
• 必要时申请债务分割,甚至起诉对方恶意转移财产。
四、总结:婚姻中的“债务共识”
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,是保护交易安全与家庭稳定的平衡。核心原则:
共债共签:大额借款让双方知情并签字;
用途为王:借款是否用于共同生活是关键;
证据至上:保留凭证,避免“口说无凭”。
最后,婚姻不是“无限责任公司”。了解规则,理性沟通,才能在风险来临时,守住自己的权益。